爱耳日,让爱听得见
作者:万丽琴
编辑:万丽琴
审核:郭晓良陈建明
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最新数据,我国有听力障碍患者万人,占全国残疾人的33.5%,列各类残疾之首。在导致听力障碍的众多原因中,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病因。我国每年新增6-8万聋儿,且这些聋儿中,90%聋儿的父母听力却是正常的。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正常人群中至少5%-6%是耳聋相关基因携带者。因此,对于新生儿先天性永久性听力障碍,除非有明确的妊娠期病毒感染史,所有听力损失患者都要考虑其遗传背景。即使是后天获得性听力损失,遗传因素也可能是重要的易感因素,如大量的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患者自身耳聋基因可能存在缺陷。
一、耳聋的概念
当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或(和)感音部分或(和)听神经或(和)其他各级听觉中枢发生病变时,听觉出现功能性障碍,即会导致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听力下降,习惯称为耳聋。
临床工作中,通常未严格区分“聋(deafness)”与“听力下降(hearingloss)”的概念。一般讲的耳聋,并不是仅仅指完全不能听到任何言语的极重度耳聋,而是泛指各种类型与程度的听力下降。只有在伤残鉴定等情况下,才会严格区分“聋”与“听力下降”的不同。
关于耳聋的分类和分级有许多方法,这里只简单介绍应用最广泛的一个分级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以0.5~2kHz的平均听阈进行分级:
1.轻微听力损失,纯音听阈为16~25dBHL。
2.轻度听力损失,在一般距离内听不清小声讲话,平均听阈26~40dBHL。
3.中度听力损失,听一般的谈话声感到困难,平均听阈41~55dBHL。
4.中重度听力损失,听大声亦感困难,平均听阈56~70dBHL。
5.重度听力损失,仅能听到耳边的大声喊叫,平均听阈71~90dBHL。
6.极度听力损失,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连耳边的大声呼喊亦不能听清,平均听阈在90dBHL以上。
(注:dBHL(DecibelHearingLevel):dB是计量单位,主要用于度量声音强度,H是最高,L是最低。)
二、遗传性耳聋的定义
遗传性耳聋(hereditarydeafness)是指:由于亲代的致病基因,或新发生的突变致聋基因所导致的耳部发育异常,或代谢障碍,以致出现听功能不良。
遗传性耳聋既有因外耳、中耳发育畸形引起的传导性聋,亦有因内耳发育不全等所致之感音神经性聋,其中,感音神经性聋在遗传性耳聋中占有重要位置。
遗传性耳聋的分类:
按照是否合并身体其他系统的疾病,遗传性耳聋可分为两类:综合征性耳聋及非综合征性耳聋。
(图示:耳聋的分类及各种类型的构成比)
1.综合征性耳聋
是指患者除了有耳聋问题,还同时合并身体其他系统、器官的疾病,如:眼、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性疾病、肾脏、皮肤、眼、肢体等等。
2.非综合征性耳聋
是指患者只有耳聋,而没有合并其他系统及器官的疾病。
非综合征性耳聋,是遗传性耳聋的主要类型,占70%以上。其中80%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上新生儿听力筛查发现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大多数属于此类。
三、遗传性耳聋的遗传方式:
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连锁遗传(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Y染色体连锁遗传),线粒体基因病共四种。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是遗传性耳聋最常见的遗传方式,占80%。隐性遗传的特点是个体携带双等位基因突变(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才能表现出耳聋;而单等位基因突变(单杂合突变)携带者不会表现耳聋。
隐性即虽携带了耳聋基因a,但未表现为耳聋。常见的举例如下图所示:
夫妻双方都携带有耳聋基因,为杂合子Aa,表现为听力正常。其子代出现的耳聋基因情况有4种,分别是AA,Aa,Aa,aa。其中AA是听力正常,Aa是携带耳聋基因,但不表现为耳聋,而只有aa才表现为耳聋。
①患者的双亲都无病,但均为携带者;
②患者同胞中有l/4发病,男女机会均等,患耳聋概率为25%;
③患者子女一般多数不发病,但为携带者;
④近亲婚配子女发病风险增高。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显性,即携带了单个的耳聋基因A,就表现为耳聋。具体遗传方式,常见的举例如下图所示:
夫妻均为杂合子Aa,表现为耳聋,均可以产生两个配子,分别是A和a;
其子代出现的耳聋基因情况有4种,分别是AA,Aa,Aa,aa。
①患者双亲均患病;
②患者子女中有3/4发病,75%的概率耳聋,男女机会均等;
③患者子女中1/4不发病,25%概率听力正常;
3.性伴遗传
由于性染色体(X、Y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耳聋,合称“性伴遗传”。以X连锁隐性遗传为例,如下图所示:
X连锁遗传方式是指通过X性染色体上携带的耳聋基因而遗传。
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为XX。女性一条X染色体的致病基因,往往可以被另一条X染色体上的正常基因掩盖,因此通常不会致病。但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如果该条X染色体上有耳聋基因,就会表现为耳聋。其子代中,儿子有50%的概率为耳聋,而女儿均无耳聋。
4.线粒体基因病(线粒体遗传)
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卵子中含有线粒体,线粒体基因病是指通过家族中的女性向下一代传递,例如,线粒体MT-RNR1基因的AG和CT突变是线粒体母系遗传性耳聋的主要突变形式,女性携带者会把这个突变传给所有孩子,其中女儿会继续传递给其后代,出现“母聋,则儿女都聋”的现象。
示例如下图:
此类携带者对耳毒性药物,主要是氨基糖甙类药物(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敏感;携带者一旦接受这类药物治疗就有可能致聋,严重者一针致聋。因此,通过耳聋基因诊断确诊一例线粒体MT-RNR1基因突变致聋患者,就能对整个家族提出预警,从而避免整个家族及后代药物性聋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刘玉和,对遗传性聋基因诊断的认识[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13(3):-。
[3]杨树法,李珊珊,段朗,等.孕妇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筛查[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6(5):-。
[4]孟培,郝冬梅,张金艳,等.正常人群中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筛查及结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1(7):7,20。
[5]KokotasH,PetersenMB,WillemsPJ.Mitochondrialdeafness.ClinGenet..7l:-。
作者简介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
万丽琴,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
陈建明精准保胎专家团队成员。
现任医院(广州医院)妇产科主任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从事妇产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先后在法国国际骨盆学校,首都医科医院等深造培训。
师从陈建明教授,系统研究生殖内分泌,生殖免疫,复发性流产,精准保胎,不孕不育,反复种植失败等的诊治。
擅长妇科三,四级内窥镜手术,包括腹腔镜下子宫广泛切除及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盆底重建术等。
擅长妇科内分泌疾病诊治如月经异常、卵巢功能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高泌乳素血症、甲功异常等基本的诊治。
擅长复发性流产诊治、精准保胎技术;对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反复流产,有独特的诊治技术。
擅长不孕不育诊治,熟练掌握促排卵技术。
主持省级及市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主编著作1部,副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2部,学术论文19篇。
担任: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
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专家委员会妇科内镜微创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预防与保健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委员
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盆底学分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第七届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盆底康复与产后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
注:因为陈教授工作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