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职业打假人王海透露,自己在亚马逊中国 真实案例:某外地人通过某宝网,购买了本地企业生产的20元袋装鱿鱼丝后,向本地市场监理部门投诉该企业在没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情况下网页宣传上其商品为“绿色食品”,构成虚假宣传,要求市场监理部门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工商部门查处期间,该外地人以行政机关逾期履行法定职责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行政机关逾期履行职责违法,责令限期履行职责。到了开庭日子,投诉人却没有出庭,法院按撤诉予以处理。市场监理部门解释,这是典型的一起职业打假行为。此前,该企业已处理过该问题的举报,并私下给了举报人2万多元的封口费,这次举报,该企业没有给封口费,才走到了法院。打假人的目的就是利用行政机关对企业虚假宣传的处罚压力达到自己获利的目的。该监管部门介绍,这几年他们收到的网站虚假宣传广告举报每年成数倍增长,今年已达到上百起,疲于查处。
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6.2万亿,增长21.2%。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7.6%。马云的阿里巴巴更是一年一个台阶,今年双十一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空前的亿元。购物网站、微商等个人网店,以其无店铺销售成本低等价格优势,依托低价快捷的物流运输,近几年迅速击败传统店铺销售模式,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方式。然而,年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发布的淘宝网、京东商城、天猫等平台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抽查结果显示,电子产品、服装、化妆品等商品,淘宝网51个样本,正品率最低仅为37.25%。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内部信中表示,过去一年,阿里打假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并下架了大量侵权商品,是权利人投诉下架商品数量的16倍之多。电商假货充斥问题成其发展最大绊脚石。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12月21日发布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报告,淘宝网等10家来自中国的交易市场被列入所谓的“恶名市场”。
令官方和网售平台、消费者忧虑的电商质量、虚假宣传问题,吸引了职业打假人疯狂涌入。前几年商场打假者、掌握了网络技术后的职业打假人大量投身电商平台,有的已经形成了团队作业,建立专门 新《广告法》施行以后,“历史最低价”、“全网首发”、“最后一波来袭”等等大家熟知的网店广告宣传语,将会给企业带来20万的罚款。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假冒伪劣,被假冒的企业不是最大的受害者,消费者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虚假宣传,其实质是不正当竞争,欺骗的是消费者,危害的是正常的市场秩序;假冒技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使真正投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企业失去了市场,失去研发新技术的动力。职业打假人的产生,有人归结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的过度保护,但美国对于售假者惩罚比例比中国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为什么美国没有出现职业打假这一群体,而中国却出现了?职业打假人的异军崛起值得我们反思。
(未完待续,明天分析成因,敬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