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耳前瘘管及其摘除术

病因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致。人在出耳前瘘管是第一鳃裂的遗迹。耳前瘘管可以单独发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朵畸形。也有少数人同时伴有腭裂,副耳廓、耳廓发育不全,遗传性耳聋等先天性畸形。耳前瘘管一般开口于耳前,轻的仅在耳前有一凹痕;重者瘘管可以有广泛的分支,形成多个盲管甚至可以绕到耳后而造成耳后感染。

同一家族的患者往往瘘管侧别相同,部位相似,是耳科常见疾病之一。单多于双,4:1,不伴其他外耳畸形。

病理

呈树枝状分支和弯曲的盲管,深浅长短不一。瘘口位于耳轮脚前,瘘管可有分支,管壁衬以复层鳞状上皮,内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偶有白色乳酪样分泌物,内含脱落的角蛋白碎屑。因感染腐败可排出具臭味的分泌物。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瘘管分支一般较短,个别深达鼓沟外。

临床表现

耳前瘘管瘘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另一端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还可呈分枝状。瘘管多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管腔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故挤压时有少量白色粘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

平时无症状,继发感染时则局部红肿疼痛。反复感染破溃后可形成瘢痕。

治疗

若无感染史者,不必处理。

在急性感染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对已形成脓肿者,则应先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再行瘘管切除术。

根据耳前瘘管临床表现,通过微波照射人体治疗部位时,能使该处分子随微波场而振动受热,加速血液循环及组织新陈代谢、促进血管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尤其对抑制细菌增长、消炎、消肿有显着独特的疗效。 

术前注少许美兰于瘘管内,并用探针为引导,将瘘管及其分支彻底切除,以免复发。

耳前瘘管摘除术

耳前瘘管反复感染者,控制急性炎症后摘除;有脓肿形成者,可先行切开引

流,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再行瘘管摘除。

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做瘘口周围皮下浸润麻醉;小儿可用基础加局麻或

全麻。病人仰卧位,头偏向对侧。

1.以钝针头插入瘘管口内注入2%亚甲蓝液,勿使其外溢。并可加压按摩,使

亚甲蓝进入瘘分支或远端。

2.于瘘口周围皮肤做菱形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3.用血管钳或组织钳夹持瘘管口,沿瘘管及其分支细心分离,直至其盲端。

瘘管全部摘除后,用抗生素溶液冲洗术腔,然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如术腔较深,可放置橡皮引流条。乙醇纱布覆盖伤口,加压包扎。如局部皮肤破溃,肉芽组织形成,可用刮匙将其刮除,皮肤缺损不多可将周围皮肤松解后缝合,皮肤缺损较多松解后缝合较困难者,可用凡士林纱布将创面覆盖,待其自行修复或二期植皮。

皮肤切开后要防止亚甲蓝液溢出,污染周围组织,影响寻找瘘管。为此,可将瘘管口结扎或钳夹;也可在皮肤切口前将注入瘘管内的亚甲蓝液挤出后再做切口。

分离瘘管时要仔细,勿将瘘管撕裂或离断,以免瘘管内容物溢出污染伤口和瘘管残留,造成术后感染和复发。

瘘管穿至软骨时应将软骨切除;瘘管摘除后,要进行检查,如可疑有上皮组织残留,应予切除。

勿损伤面神经。

应用抗生素,控制和预防感染。

如有引流条,术后第2天抽出。

第5天可拆除皮肤缝线。

术后伤口感染。若累及耳廓软骨,可引起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造成耳廓畸

形。









































金华市第三次农业普查实战演练在兰溪拉开序
娄底市中医医院开展高血压新进展学术讲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mrc.com/yfff/1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