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一只耳”,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黑猫警长中的经典反派形象。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真实且令人同情的“一只耳”现象。他们并非因受伤而残缺,而是天生便与常人不同。那么,这些“一只耳”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些天生便与众不同的个体,我们称之为先天性小耳畸形。小耳畸形指的是耳廓在出生时便存在发育不良的问题,常常伴随外耳道闭锁、中耳畸形以及颌面部畸形。其中,右侧畸形的情况较为常见,而双侧畸形则极为罕见。
根据耳廓的发育程度,小耳畸形可分为三个等级。在Ⅰ度畸形中,虽然耳廓的各部分尚可辨认,并具有一定的形态,但整体轮廓较小,且耳道内部通常为盲端。Ⅱ度小耳畸形:耳廓多数结构无法清晰辨认,残耳形态不规则,可能呈现花生状、舟状或腊肠状等异常形态,同时常伴有外耳道闭锁。Ⅲ度小耳畸形:残耳仅表现为小的皮赘或小皮丘,甚至仅有异位的耳垂,耳廓结构几乎完全缺失。而无耳症则更为罕见,指耳廓完全没有发育,局部无任何痕迹。这些患者从小就面临着与众不同的挑战,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校园或职场中,都可能遭受旁人的异样目光、玩笑或冷嘲热讽。这些负面体验往往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害怕与人交际,甚至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曾有一个令我深有感触的案例。我曾管理的一个9岁小男孩,仅有一只正常的耳朵,但五官清秀。他医院寻求治疗,希望他能通过手术改善外貌。然而,手术费用高昂,爷爷不惜借钱也要为他治疗。爷爷私下告诉我,小男孩过去活泼开朗,但上小学后因“一只耳”而遭受同学欺负,导致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卑,与人交流减少。为了帮助小男孩重拾乐观积极的性格,爷医院接受耳再造手术。在与小男孩的交流中,我确实感受到了他话少、不愿与人过多交流的特点。
目前,小耳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修复,通过全耳廓再造术来恢复耳朵的正常形态。这种手术利用自体的肋软骨雕刻成耳支架,并结合皮瓣和植皮技术来再造耳廓。手术时机通常选择在6-10岁之间,此时耳朵大小与成人接近,儿童的肋软骨也已适合雕刻成耳支架,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心理影响最为显著的时期。手术后的小男孩,他的耳朵已经呈现出新的形态,虽然手术效果还需要时间来进一步观察和评估,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展现出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容。寒假过后,医院复诊,他的变化令人瞩目。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自信也明显增强,甚至会主动与我打招呼,与我交流。看到他心理上的积极转变,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同时,我想告诉所有正面临类似困境的朋友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自卑、灰心或忧郁。请相信,这并非不可改变的命运。你们可以寻求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决你们所面临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