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刚到夏天身体就发虚是时候养阳了

天气越来越热,精神头却越来越差,心情烦躁,力不从心?你可能有点「虚」。别急,中医认为,夏季必须要养阳,只有养足「阳气」,生命之火才能熊熊燃烧。

01

最近几天找我看病的患者中主诉乏力、体倦的人明显增多,占30%以上,很多人还兼有脾胃不和,纳呆胸闷等。其实这种现象与时令节气有关。在春夏交替之际,天气骤然转热,人体阳气外越,体内顿觉空虚,才会出现四肢困倦,精神疲乏,心烦气促,口渴,自汗,小便黄,舌尖红,脉虚等证。《素问·刺志论》曰:「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当然,现在只是初夏之际,谈暑似乎尚早,真正的中暑一般还会兼湿,自然是有不同的特点,现在只能称为热。一般说来,天气热了,应注意防暑、消暑,大家看到大太阳唯恐避之不及,都喜欢躲到阴凉处或有空调的地方。

夏天里贪凉喜阴是人之常情,但中医认为,夏季必须要养阳。

举个例子:

藿香正气是夏暑季节必备之品,大家在夏季中暑,或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一定都用过藿香正气水(片、胶囊),可大家知道藿香正气的药物组成:藿香、半夏、陈皮、茯苓、苏梗、厚朴、白芷、生姜、大枣、大腹皮、白术,这些都是辛温药吗?按常规思维,解暑不是该用寒凉药才对吗?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这正是中医理论的高明之处,请听我为大家细细道来。

「春夏养阳」这一命题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这句话包涵两层意思,一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与天地万物的生长壮老已,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二是说人应顺应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来养生。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提出「春夏养阳」呢?

02

为何养阳?

阳气是生命的动力。《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阳气对于人体就像太阳对于万物一样重要。人的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它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阳气、减少阳气损耗,也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饮食无味,寝处不安……」就是描述了阳气渐渐虚衰的过程。

春夏之时,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活动量相对增大,特别是夏季,暑热逼人,汗液增多,阳气随汗液宣泄太过,导致体内阳气虚衰;又或者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而使体内寒湿过甚,阳气被遏。所以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以从其要,而培养之」。阳化气,阴成形。阳为阴之动力,阴气的化生必须依赖阳气。所以春夏养阳,才能促进秋冬的阴的收藏,才能保证人体一整年都健健康康。

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阴和阳之间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概括而言,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宜于养阳,也易于养阳;再者,春夏季节,人们活动增加,出汗增多,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而虚于体内,而人们在夏季又有食冷贪凉的习性,阳气消耗,易生阳虚,所以春夏养阳是必须的。

03

何为阳虚?

我们常常听说阴虚、阳虚,那么到底什么是阳虚?阳虚,是指人体阳气功能减退或衰弱,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功能失调。

阳虚的后果

阳气具有温煦的作用,阳虚则外寒;

阳气具有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的作用,如果阳气不足,则血行迟缓而出现血瘀;

阳气对人体的血液、津液具有固摄作用,阳气虚则血失固摄,会现崩漏、便血等,对津液失于固摄则会出现大汗淋漓,或时时出汗,或小便次数增多(不同于尿路感染)甚至失禁,或口水鼻涕增多;

阳气的固摄作用还体现在维持脏器的正常位置,如阳气不足,会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阳气还有气化的作用,这一点就更重要了,所有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都是建立在气化正常的基础之上(这里讲的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大家可以理解为脏腑的功能活动)。气化发生障碍,脏腑功能活动就不正常。如代谢综合征,表现为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这是由于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对糖、脂肪等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转化所致,治疗当从调理脾肾入手。人体阳气不足,主要为心、脾、肾阳虚,其中肾阳虚衰又称命火不足,因为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

阳虚的表现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完谷不化,消化力差

精神不振,困乏无力

动则汗出,容易感冒

舌淡而胖,或有齿痕

脉象沉细,皮肤湿冷

阳虚的原因

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所致,或过用苦寒药物。

04

怎样养阳?

一、饮食大家夏季都喜欢吃凉拌菜,其中一定要放点生姜,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其中就蕴含有养阳的思想。

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如牛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绿豆、小麦、豌豆等。

适当食味苦之物如苦瓜、百合、菊花、苦丁茶等有解热除烦、抗菌消炎、增进食欲之品。但不可过多否则会损伤脾胃。

多食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等。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且有助于增强食欲。

饮品可选用绿豆汤、酸梅汤、金银花茶、菊花茶之类,以温饮为佳,不宜过热,更不宜冰镇冷饮,以免损伤阳气。

夏季可食稀粥,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二、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人们在夏季应该晚睡早起,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又相对较低。晚睡早起是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对增强体质有益。但是晚睡早起不可避免的会使睡眠时间减少,所以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可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除疲劳,养体力。

三、艾灸

艾灸是夏季养阳的重要方法。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用温和灸,灸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命门、大椎、至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有利于补充阳气。春夏养阳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

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春夏养阳乃是顺时而养,有因势利导之义,从而能使身体阳气充盛,精力充沛。

「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的养生原则,在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指导人们防病治病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现代人们而言,认识「春夏养阳」养生原则的重要性,合理掌握「春夏养阳」的要诀,科学运用「春夏养阳」的具体方法,将帮助人们更加有效地增强自身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文章源自:搜狐健康

更多精彩点击标题即可阅读化妆品过期千万别扔,居然还有这么多妙用!这些日常用品的使用方法,99%的人都没用对!剩菜剩饭到底能不能吃?提醒爸妈,这三样剩菜记得要倒掉有病没病都要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白癜风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mrc.com/yfff/50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