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产前、产时或产后)先天性发育缺陷(畸形、宫内感染)或获得性(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外伤、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患病率约为每活产儿中有2.0—3.5个。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脑瘫的脑部病理改变主要是脑白质损伤、脑部发育异常、颅内出血、脑部缺氧引起的脑损伤等。
依据版国际脑瘫定义的原则,第六届全国儿童康复、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于年4月通过了??我国脑性瘫痪定义: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怎样早期识别脑瘫儿脑性瘫痪中的部分患儿,能否及早干预,预后将有所不同。所谓早期干预是指在生后6个月内,如能在生后3个月内明确诊断,称为超早期干预。警惕脑瘫高危人群
大约70%-80%的脑瘫患者,是由于围产期窒息缺氧,颅内出血等因素引起脑损伤所致,另外感染、溶血、黄疸也可导致脑瘫。凡有难产经过(胎儿过大、胎位不正、产道异常、羊水过少、脐带绕颈、宫缩无力等)或需胎头吸引、侧切、产钳等助产的婴儿;剖腹产、早产、低体重儿;疑有产前、产后病毒、细菌感染的婴儿;母亲有精神病,癫痫、结核病及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孕期需药物维持治疗,以及母婴血型不合,有溶血倾向的婴儿等,都是可能出现脑瘫的高危人群。新生儿期
一般脑瘫在新生儿期难以作出诊断,但也会有异常表现。如吮乳困难无力,觅食反应差,如用奶头触碰婴儿口周,正常孩子会自动寻找奶头,并有力的吸吮,“脑瘫”儿则不能;孩子过于安静或容易被激惹,或无原因不停的啼哭等都值得警惕;严重的痉挛型脑瘫在新生儿期就可表现为伸肌张力增高(正常新生儿屈肌占优势),仰卧位时双下肢伸直,两腿分开(外展)困难,有时背部肌肉紧张,医学上称为角弓反张姿势,即头肩和臀着床,腰背离床拱起:双肘屈曲,两手紧紧握拳。但大多数脑瘫患儿表现为肌张力低下,活动减少,早期识别比较困难。6个月以内
随着月龄增加,脑瘫患儿从肌张力低下进入肌张力增高,如活动其关节,可感觉有阻抗,用足跟触耳达不到;将小儿俯卧托起悬空,脑瘫患儿颈部肌张力低下,头下垂;扶腋下令其直立时,正常儿双下肢呈弯屈状,而肌张力高的脑瘫患儿则表现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3-5个月正常儿可自己玩弄双手,脑瘫患儿则不能;正常儿三月俯卧抬头、六月独坐,脑瘫患儿都做不到。此期患儿更易激惹,闻声惊吓,持续哭叫,入睡困难,穿衣时难以将其手臂插入袖内,换尿布时不易把两腿分开,洗澡时难将拳头掰开,当下肢刚触及浴盆或水面时,孩子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势等,都提示有脑瘫的可能。6个月-1岁
正常儿6-8个月能伸腿独坐,脑瘫患儿因张力高两腿伸直,不能成坐位,强扶成坐位,松手后随即向后倒下;从坐位拉双手成直立位时,膝关节不弯曲,两下肢僵直,双足尖着地;7-8个月以后还不能爬也是脑瘫患儿常见的症状,爬行时上肢或下肢不会交替伸屈,哪侧不灵活,表示对侧脑损害较重;蒙面试验,即在仰卧时用手帕蒙其脸,正常儿会很快将手帕扯掉,按住一手,会用另一手扯,分别试验,不会扯的一侧为异常。
由于脑瘫患儿症状轻重不同,时间上有早晚,仅靠家长早期发现,做出诊断还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家长定期带孩子到发育儿科进行相关检查,尤其是对高危儿,应在出生1个月、3个月、半岁时复查,防患于未然,必要时每个月复查。发育儿科医生对高危儿连续观察,对脑瘫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脑瘫高危儿早期康复训练婴儿出生时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生后6个月是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形成。脑损伤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有较大的可逆性;治疗后运动障碍较易恢复;3岁时神经细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经纤维至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婴儿的运动发育由上而下,先抬头挺胸,而后可两手取物、坐、爬、站、走,动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所以对于未成熟脑神经,给予足够的运动和感觉刺激后可促进脑细胞发育和髓鞘的形成;早期矫治对预防继发性损害(关节挛缩、肢体变形)非常重要。
昆明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