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非常用心的妈妈给我留言,说孩子开机之后,听到音乐时会随着挥胳膊,扭屁股,家人都非常开心,觉得孩子乐感很好。过了一段时间,她带孩子上早教课,每一个小环节之后,老师都会唱一段歌谣引出下一个环节。这时候,她家孩子也是听到老师唱就开始扭屁股之类的,但这位妈妈观察到其他健听的孩子都没有这样的表现。她猜想,是不是父母的反应无形中使孩子固化了某些行为。于是她提出了一个在听障宝宝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也非常普遍的问题——家长对孩子听、说的态度和语言输入的内容会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孩子与健听儿童的行为差异!今天游妈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们先来讲讲什么是固化行为。固化行为就是孩子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况下,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给出同样的反馈,而且这种反馈未必见得是孩子喜欢或者自然的反应,而是出于习惯或者讨好成人的目的才做出的,比如上面讲到的孩子听到音乐就做出挥胳膊,扭屁股的行为。开始,孩子做出这个反应,应该是由于他听到了音乐旋律,对节奏有了感知,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律动。但是,后来便成了一听到音乐就舞动,更有甚者,孩子可能舞动的节奏都与新听到的音乐不符。而且,孩子在经历了最初跟随节奏律动的阶段之后,没有明显的进步和其他新的反应产生。比如,健听孩子通常能够由最初的简单身体律动,到跟随哼唱,模仿曲调,学习、记忆部分歌词,还有的孩子会出现假装演奏乐器(通常是他们的发音玩具)等反馈。另外,这些健听孩子还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了解到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什么时候我应该跟随舞动或演唱,什么时候我只需要聆听音乐。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会通过学习和思考,认识到不同时候出现的音乐是有不同的意义和用途的,以及自己该对此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什么。
问题来了,健听孩子开始跟着音乐律动也会得到家人的赞许,为什么他们不会出现这种行为固化问题呢?难道还是由于我们的孩子听得不好?其实,这个跟孩子听得好不好几乎没有关系,而是家长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导致了这一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