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mela()指出當缺陷兒誕生時,父母可能會有以下的初始反應:愧疚-自己是否犯了什麼錯,才把孩子生成這樣?對於未能生出一個「完美的孩子」,父母愧疚未能善盡職責達到社會與家族的期待,同時也對孩子感到虧欠未能給予完整的器官。「我把孩子生成這樣,就應該多所彌補」。父母親多半會覺得非常強烈的內心衝突與罪惡感,並常常歸咎到自已身上,甚至產生自我懲罰或自我犧牲的行為(Mercer,)。害怕-這個孩子是否能活下來或發展遲緩?「我覺得我生了一個怪物」、「我只看到孩子唇裂的開開的,看不到孩子的眼睛、臉形….」大部份的父母從未見過顱顏畸形的孩子,第一眼看到孩子,整個人嚇呆了,孩子的缺陷放大了,擔心害怕孩子的缺陷是否能治癒。有些人將孩子與神秘的力量連結,認為造成缺陷的原因是上天的咀咒或懲罰,而可能產生莫名的恐懼(Mercer,)。同情-我可憐的孩子,我希望能代替您受罪?唇顎裂兒一出生即面臨餵食問題,有些孩子可能先以鼻胃管餵食或住進加護病房,當父母暸解孩子必須接受種種醫療過程,即開始同情,心疼孩子。許多母親表示,當孩子送進開刀房接受第一次手術治療的那一刻,簡直是「心如刀割」。憤怒-為什麼是我?上天是不公平的!Cheng()指出中國文化認為天生缺陷是因果報應的結果.會認為生到缺陷兒是一種「天譴」。因此當父母檢視自已平日做好事,卻未得好報,遭到懲罰-生到缺陷兒,即會怨天尤人,憤怒的指責上天的不公平。否定-不願意面對孩子的問題。當個體知覺到威脅過於巨大時,即以否定、退縮、逃避做為自我保護的機轉(Mercer,)「我不敢承認它是我的孩子!」。當父母尚停留於對所預期「完美小孩」的哀悼,也就延遲對缺陷兒的接納,否定缺陷兒所必須面對的種種問題,臨床上看到有少數顱顏缺陷兒合併智力發展或其他病症,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問題的嚴重性。
排斥-我不想抱小孩,我不想看到孩子。有位母親生產後自己先回家,把孩子留在醫院,並拒絕前往醫院探視孩子。父母排斥缺陷兒,或許是一種自我逃避,或許也是擔心孩子代表的社會標記將影響其社經地位等。
(2)父母的心理衝擊先天性缺陷兒的誕生,對父母而言是很大的心理衝擊,父母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以下的原因所造成:對「完美小孩」的哀悼在懷孕期間,母親即和所預期的「完美的小孩」發展親子關係,缺陷兒的誕生無異粉碎母親對完美小孩的預期。因此,母親一方面哀悼完美小孩的死去,同時又要試著接受眼前的缺陷兒,並重新建立親子關係的情況下,有些唇顎裂孩子的父母在一開始對缺陷兒的接受上產生因難(BrantleyClifford;Spriesterbach,)。臨床上曾看到唇顎裂的父親因為驚嚇過度而嘔吐等激烈情緒。自我概念上的打擊Lax()認為母親在懷孕期間會認為孩子是構成他自我的主要部份,因此生下缺陷兒是一種象徵不合格母親的証據(TiszaGumpertz,),這無異衝擊母親的自我認同與自我概念。研究指出顱顏缺陷兒童的母親,對自已的能力給予較低的評價。(SpeltzArmsdenetal,)母親會強烈的感受其自我價值受到傷害,覺得自已是個失敗的母親。
失去控制感有些母親懷孕期間做了許多預防措施,包括擔心空氣污染,特別搬到鄉下居住,不吃刺激性東西….等,當做了所有努力,卻生了個顱顏缺陷的孩子,這將影響母親對生活中其他事件的控制感(BradburyHewison,),大部份母親對於自已是否能生得出一個正常的孩子失去信心,研究也指出,這將影響父母親生下一胎的焦慮感,以及對產前檢查的不信任等。(Spriesterbach,)
本文并非原创,截取自财团法人罗慧夫颅颜基金会北京哪治白癜风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