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美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5月2日,网红小冉在医院接受了腰腹吸脂修复、上臂吸脂及自体脂肪二次填充乳房手术,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
医院、医院两个月的救治,网红小冉于7月13日不幸离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涉事的华颜医美曾屡遭监管部门处罚。
涉事的华颜医美曾屡遭监管部门处罚。图|澎湃影像
旺盛的变美需求带动了市场,也催生了行业乱象。统计显示,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非法经营的医美店铺数量超过8万家,合法医美机构仅占行业的14%。并且,在合法的医美机构中,存在15%超范围经营现象。
在各种社交平台上,传统手术类项目风险被淡化,注射类、光电类轻医美项目变成日常保养方式。这种操作简单、恢复快、一步到位地实现颜值飞跃的方式,不断吸引年轻男女为其舍身砸钱。
然而,一刀一针下去,真的能提升你的颜值吗?
在这个过程中,你承担着什么样的风险?
1
何谓医美
整形外科的早期发展过程与鼻再造术密不可分。据记载,早在公元前年至前年,印度就出现了“鼻成形术”。当时,割鼻是对犯罪者的一种常用刑罚,这种刑罚使许多犯人失去鼻子,需要通过手术加以修复。
18世纪,植皮术的研究和应用有了突破,促进整形外科技术向专科化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无数颌面器官缺失、肢体残疾的患者,医生在救治这些患者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整形外科专业顺应形成。战火连绵中,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整形专用器械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世纪中末期,新的理论和技术如内镜术、基因治疗、移植免疫、组织工程等已不同程度地进入整形外科领域,使其发展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并派生出颅面外科、美容外科等分支。
其中,美容整形外科指用外科技术对正常人体生理范围的正常缺陷加以修复和塑造,以增进人体的形式美感、解除人们的压抑和病态心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医美”(医疗美容,下文简称“医美”)。
手术类医美通过整形外科手术永久性塑造或重建身体部位、改变外观。图|ICphoto
早在19世纪末,国人就已经知道整容术的存在。
年5月5日,上海《申报》以《毁体修容》为题,转载广州《中西报》的消息称:
法国巴黎府某外科以为老妇修容起家家资巨万其法在老妇耳际割开将皮肤切去一条然后将面皮绷紧密线缝之则面上绉纹悉平宛如妙龄女子老妇至此只有忍痛而已嘻异哉……
首次将西方整容术带入中国的是美国女医生吉凌汉。她先后在上海、江苏、天津、北京和汉口等地开展各种面部美容术,还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告知公众。当然,这些美容术要价不菲,最早实践者多为达官显贵的家眷。资料显示:
“闻有度支部员某携其妾来,欲去其面上之数粒麻点,吉索四百五十金。部员曰:“吾买之尚不须此。”此后,乃减至二百五十金。
可见收费之高,非一般人所能负担。
伴随西方医学的整体引入,早期中国的整形实践主要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影响。20世纪20至30年代,医院(PUMC)、上海圣约翰大学(StJohn’sUniversity)的部分普外科教授,包括张先林、董秉奇、倪葆春以及美国的韦伯斯特教授等都做过面部美容手术。民间还有少数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私人医师开业行医,在上海、北京施行唇裂修复以及眼睑、鼻美容等手术,但没有普及。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美容外科才逐渐普及,医院纷纷开设美容门诊,私人整容诊所越来越多。到80年代中后期,美容院遍地开花。90年代颇为流行的“三文”(即文眉、文眼线和文唇),正是在美容院中流行起来的。但是,美容院提供的是生活美容,并非医疗美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整形美容行业都处于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不区分的混乱状态(明确其范围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迟至年才出台)。
20世纪90年代后,民营医疗不断进入医美市场,非手术类项目增多。再之后,上游原材料生产商发展态势良好,多家相关公司上市或挂牌。同时资本入局,朗姿股份、苏宁环球、复星等均通过并购对医美行业展开布局。同期,中韩合作进一步加深,以朗姿、恒大为代表,不断引进韩国技术和医生并推广。
年至今,资本助力产业繁荣发展,“互联网+”浪潮催生的互联网医美平台逐渐成为医疗美容产业链的枢纽环节。新氧、更美、悦美网等互联网医美平台深受资本市场青睐,已获多轮融资。
在“颜值经济”的影响下,医疗美容市场爆发式发展,年轻求美者越来越多,“芭比脸”“欧双眼”“小翘鼻”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非手术类项目也不断精细化,“光子嫩肤”“热玛吉”“瘦脸瘦腿针”等美白亮肤、抗皱抗初老类皮肤医美成为年轻女性的社交话题;男性也开始接受医疗美容,他们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