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重读小儿垂钓,发现科学道理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没有小儿垂钓,就来个老头雨中垂钓吧

蓬头稚子学垂纶,

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侧坐莓苔草映身。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没有侧坐莓苔草映身,就来个正坐枯枝吧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声音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波动,需要靠介质传播才能听到。

公元年,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水中传递,并同时测出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是纵波,连续振动的音叉,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疏密相间的连续波形。在纵波中,介质分子的振动力向和波前进的方向平行。可见,“小儿”的担心不无道理,声音是可以通过水传播被鱼儿听见的。

那“小儿”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呢?路人问路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被“小儿”听见。这声音在小儿的耳朵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我们来看看耳朵的结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郭(收集声波)和外耳道(将声波传递到鼓膜)。中耳包括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和听小骨(将振动传递到内耳)。外耳包括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和听觉神经(将听觉神信号传给大脑)。

反射弧

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在小儿“路人借问遥招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过程的感受器是耳朵,传入神经是听觉神经,神经中枢是脑,传出神经是运动神经元,效应器是手和手臂。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是反射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学说,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根据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创立的,认为是各种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都有条件反射活动。主要区别见下表。

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特点先天性的后天形成的

原因通过遗传而获得通过学习形成的

神经中枢皮层以下中枢在大脑皮层

神经联系永久、固定暂时、可变

最后根据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你觉得小儿“路人借问遥招手”到底是属于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mrc.com/zlff/1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