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招风耳一种可爱的先天性耳畸形

「招风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先天性耳部畸形。在面相学领域,它常被赋予“招财耳”的美称,寓意着财富与好运,甚至与「左撇子」一同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在医学领域,招风耳被称作隆突耳畸形,这种畸形的发生率大约为5%。尽管其具体成因目前尚不明确,但已知的是,只有少数病例与明确的先天性遗传疾病有关,例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招风耳通常双侧发病,且往往在家族成员中可以找到相似的畸形案例。由于招风耳对外貌的影响,患者常常成为他人嘲笑和讥讽的对象,这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许多患者选择通过手术治疗来改善自己的外形。▲夏洛特小公举从小便拥有着与她爷爷相似的招风耳。在正常情况下,耳廓会位于头部的两侧,并且左右两侧基本保持对称。而招风耳的特点在于其增大的「颅耳角」,即耳廓与头颅侧面的夹角,这一夹角通常大于60°,甚至可能接近90°。此外,招风耳患者的耳轮较为突出,其前方通常会有一个与其大致平行的隆起,被称为「对耳轮」。同时,在耳轮与对耳轮之间,会有一长形的凹沟,被称为「耳舟」。而对耳轮前方的较大凹陷部,则被称为「耳甲」。▲耳廓的结构示意图

招风耳畸形具有以下显著特征:耳廓上半部分显得扁平,对耳轮嵴的发育存在不足,表现为低平或平坦;耳甲软骨异常发育,既过大又过厚,导致耳甲腔深度过大;颅耳角显著增大,具体而言,耳甲后壁与耳舟内侧壁间的夹角超过90°,通常达到50°以上。▲左图展示颅耳角过度增大,近似直角形态;右图则揭示耳廓上半部扁平,对耳轮嵴发育不全,呈现低平或平坦状态。治疗招风耳畸形的核心目标是塑造出外观柔和自然、结构健全且位置得当的耳廓。自88年外科医生首次尝试通过缩小颅耳角来治疗招风耳以来,该领域的整形手术方法已发展至余种,包括缝线法、软骨管法、划痕法等。为了克服单一术式的局限,现在常采用联合使用划痕法与褥式缝合法等技术。简而言之,招风耳矫正的目标就是通过手术使突出的耳朵与头颅更贴合。▲示例:划痕法与褥式缝合法联合应用A-D步骤:在耳后预设的标记点之间进行切开,以此暴露出软骨组织;E-I步骤:对软骨进行适度的切削,并向后侧进行弯曲塑形,利用缝线来固定软骨的新形态。

该联合术式在术后7至0天即可进行拆线,拆线后,需佩戴松紧带对耳廓进行3至6个月的持续向后勒紧,以预防术后复发。招风耳矫正手术创伤相对较小,通常适合希望改善耳廓外形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若其耳朵在6岁时已发育至接近成人水平,为了避免对其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可在5至6岁时即进行手术。该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患者痛苦较小且恢复迅速。此外,术后并发症通常较为罕见或症状轻微。大多数情况下,单次手术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且矫正效果持久。除了手术治疗,招风耳还有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利用新生儿耳廓的独特性质,如延展性好、弹性小和耳软骨可塑性强,来制作各种塑性材料。这些材料包括胶带、绷带,以及热塑材料和支架材料等。然而,这些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会因人而异,且由于价格较高和患儿依从性差等因素,其目前的使用率相对较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mrc.com/hbzz/14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