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汇婴儿耳朵知识集锦,耳朵护理知识
耳朵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但是宝宝的耳朵健康、护理方法常常被忽视。今天,小咔噗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宝宝耳朵的知识,为爸爸妈妈们补足这一课。
1、婴儿听觉的发育
一般而言,听神经及脑认知的发育水平是同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听神经发育不断完善,听觉敏感性也不断增加。
1、3个月之内
突然听到大的声响会眨眼、皱眉,可伴随握拳、蹬腿或全身抖动,这是一种听性反射活动。
2、6个月左右
听到突然声音,会转过头来,脸朝向声音的方向
3、9个月左右
对宝宝说“再见”时,就会做摆手动作了
4、12个月左右
对隔壁房间的响声会有反应,有的宝宝已会指认身体部位(如眼、口、耳、鼻、了。
2、婴儿听觉的特点
在宝宝醒的时候,如果用用具在他耳边轻轻摇动,发出声音,他会转动双眼,把头转向声音发出的方向。
如果将他的头恢复到正前方,然后又摇动用具,他又会自动搜索声源。
1、音乐家的耳朵
宝宝出身后,已基本具有了传播声音的外耳道、中耳、内耳、听神经和听觉皮质。但是听神经髓鞘化的完成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宝宝要到2岁左右才能完成发育。也就是说,2岁之前宝宝的听力是可以出现变动的。
2、自动天线
婴儿的耳朵像是自动天线,能自动地转动到接受声音的最好方向。他不但听,而且看声源物,说明他的眼和耳两种感觉器官已由神经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这类联系使宝宝能更好地感受外来的刺激,更好地适应环境。
3、喜欢听高调但不尖锐的声音
宝宝喜欢听高调声音,所以父母和宝宝谈话时要提高音调,但是宝宝不喜欢听过强尖锐的声音,当听到这类噪音时,他的头会向相反方向转去,以示阔别声源或以哭吵谢绝干扰。
4、特别喜欢听妈妈的声音
宝宝喜欢听人的声音。在他醒的时候,轻轻地不断地呼唤他并说话,他的眼和头会渐渐转向你,并亲热地看着你,脸上现出高兴的模样。
如果在另外一侧耳旁说话,他也会有一样的反应。如果一边是父亲的声音,一边是母亲的声音,多数婴儿更喜欢自己母亲的声音,将头和眼转向母亲的一边。
如果婴儿在哭闹,一旦听到自己母亲的声音就会变得安静起来,即刻转过头去看自己母亲的脸。这可能是由于小儿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听惯了妈妈声音的原因。
3、耳朵护理要点
1、避免回奶
避免孩子回奶,万一有回奶状态,要在奶水流入宝宝耳朵前擦净。不要给孩子掏耳朵,以避免损伤后引发感染。
2、有高危致聋因素的宝宝需注意
对一些有高危致聋因素的宝宝,例如家族史中有耳聋病人的,或是母亲怀孕时感染过疱疹等疾病的,即便初筛复筛结果正常,也应当在3个月时再做复查,避免迟发性或进行性耳聋的产生。
3、阔别二手烟
香烟的气味会刺激宝宝柔嫩的鼻腔和咽喉,使病菌更容易在这两个部位存活繁殖,从而下降抵抗力,一旦病菌进入到中耳,就容易造成感染。因此,如果家中有人有吸烟的嗜好,要末戒烟,要末在吸烟时要离开房间,等身上烟味散尽后再进入宝宝房间。
4、阔别噪音
要避免让宝宝长时间被包围在强烈的声音当中。比如,不要在宝宝旁边大声开着音响或是大声地连续开几个小时的电视。由于如果宝宝长时间处于喧闹的环境里,内耳细胞纤毛就会被破坏,对宝宝的。
5、避免进水
给宝宝洗澡时要避免耳朵进水。可将宝宝耳朵由后到前按住贴紧面部,就不容易致耳朵进水。如进水可以使用软棉棒,在头部把棉花撑呈疏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条件是一定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能动。还有带宝宝游泳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小时之内。
6、不要随便掏耳朵
逐日洗脸或洗澡时要清洗宝宝外耳,不要随便给宝宝掏耳朵,耳垢大多会自然排出耳外。如发现油性大块耵聍要找医生处理,如发现外耳道红肿,或流脓现象,应及时看耳鼻喉科。
4、10种情况注意隐性耳疾
新医院的听力检查,但有的隐性因素却常常被忽视。如果有以下10个高危因素且又感觉宝宝听力不敏感的,应再次带宝宝做详细检查。
1、父母亲任何一方有听障家族史。
2、妈妈怀孕时曾感染麻疹或其他病毒性疾病。
3、新生宝宝胆红素太高或是需换血者。
4、宝宝头、颈部有先天性畸形,包括颜面骨狭窄、两眼珠不同颜色、额头有一撮白发等。
5、宝宝出身时体重低于kg。
6、宝宝在产期中有过缺氧现象。
7、宝宝曾感染细菌性脑膜炎。
8、宝宝曾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超过2周。
9、宝宝出身时用过气管内管,并超过1周。
10、宝宝曾有中耳炎病史。
擤鼻涕、打喷嚏、掏耳朵……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如果做得不对,都有可能会使孩子的耳朵遭到伤害。这些举动,为何会伤害孩子听力呢?
1、捏紧两侧鼻子用力擤鼻涕
感冒的时候鼻涕很多,孩子自己又不会擤,因而擤鼻涕就成了家长的事。有的家长给孩子擤鼻涕时,常常用两个手指捏住他的两侧鼻翼,让他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类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2、捂嘴捂鼻打喷嚏
感冒了会打喷嚏,过敏性鼻炎的孩子更是喷嚏不断,有的家长在孩子打喷嚏时会让他憋住喷嚏,有的家长则是不时捂着孩子的嘴和鼻子,其实这样做并不好。因为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保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打喷嚏如果捂紧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从而引发急性中耳炎。
3、常常给孩子掏耳朵
孩子的耳朵里面有耳屎,爱干净的家长会忍不住给孩子掏。如果不当心损伤耳膜,也不能马上发现,孩子由于疼痛而哭闹,哄哄也就当没事了,直到过几天突然发现孩子的耳朵流血或流脓,医院救治,耳朵常常已感染了细菌。
4、让小宝宝平躺着喝奶
新妈妈在给小宝宝喂奶时,如果不注意姿式和体位,也可能会给小宝宝的耳朵带来意外的伤害。比如说让宝宝平躺着喝奶,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很容易引发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小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奶水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急性炎症。
5、捏鼻子灌药
孩子生病了却不愿意吃药,怎么办?捏着鼻子灌吧。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都有过被灌药的经历,现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也用这招吧。且慢,捏鼻子时孩子会挣扎哭吵,这样可能致使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孩子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其实捏着鼻子喝药除闻不到苦药味外,并不能影响味蕾。另外,孩子的鼻腔黏膜、血管比较柔嫩,捏鼻子喂药时,家长的力度如果没控制好,还会致使鼻黏膜和血管损伤。
6、拍打宝宝的脸
逗宝宝玩时宝宝乱动就很容易就会碰到宝宝的耳朵,可能产生意外,使宝宝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遭到损伤,出现穿孔。
穿孔的鼓膜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除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还会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都会经穿孔进入中耳,引发感染、流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还可能会引发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7、高分贝音乐或噪音刺激
现在很多劣质玩具的音量过大,简直成了噪音,哆啦开头说的老爷爷的那种做法,如果把这些音源长时间、近距离地放在宝宝前面,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宝宝长时间生活在机场旁、高速路旁等高噪音的地方,也需定期检查听力。
8、游泳、洗澡不注意保护
游泳、洗澡时宝宝的耳朵最容易进水,在玩水的时候有水进入耳朵没有及时清算,极容易引发宝宝内耳感染、伤害听力。
1、如何给宝宝耳朵进虫子?
怎样才能给宝宝洗干净耳朵呢?要掌握以下8个步骤。
1、先在一个小皂盒里,把婴儿皂搓出泡沫来。
2、先洗宝宝的耳后和耳廓部位。让小宝宝躺卧在大床上,妈妈跪坐在宝宝头的一旁,或让宝宝躺在婴儿床里,妈妈坐在婴儿床的一边。
3、然后,妈妈把1只手掌轻轻地放在宝宝的一侧脸颊上,使宝宝的脸朝向一边。
4、妈妈另外一只手的手指蘸取一点皂液,用手指像推拿一样轻轻地揉搓耳后和耳廓部位,把污垢充分揉开。
5、再用已准备好的拧干纱布擦拭,直到擦干净为止。
6、耳朵入口处用消毒棉做成的棉条轻轻擦拭。
7、清洗时要当心,千万别让水灌进宝宝的外耳道,以避免中耳发炎。
8、实在不会或不敢为宝宝清洁,也可以找专业的游泳馆解决。
2、如何处理宝宝耳朵进虫子?
如果是小昆虫进入耳朵内,可滴入橄榄油、甘油、婴儿油、麻油等油质液体驱使小昆虫爬出。
1、照明法
也可以手电筒、台灯等照明用品,往耳朵内照耀以驱使蚊虫爬出。
2、切勿掏挖耳朵
如果是其他硬物进入耳朵,则千万不要用尖锐物去掏挖耳朵。掏挖极易把异物更推入耳内,更可能伤及耳膜。
3、尽快送医
将宝宝患耳朝下,医院耳鼻喉科请医师医治。
TIPS: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轻视忽视
当异物进入宝宝耳、眼器官内时,最忌讳家长轻易忽视,小小的一个异物如不及时加以处理,都可能造成发炎的严重后果。
1、没有掌控的情况下请勿自行处理
切忌只是经过自己的判断来擅自处理异物。当产生异物伤害时,最好的方式是请医师帮忙取出。
2、乱涂药物
任意的涂抹药物不但会影响医师的诊断,还可能因不当的用药而造成副作用。
3、如何处理宝宝耳朵进水?
妈妈可以使用软棉棒,在头部把棉花撑呈疏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条件是一定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能动。如果几次擦干后仍有臭味,就要到医院给耳朵点药水。如果宝宝不能配合,请不要轻易给宝宝掏耳,否则会有鼓膜穿孔的危险。
1、转动1清洁、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或柔软、结实的棉纸,卷成一个灯芯绳(不要使用棉花包上尖头的棉棍或薄纸,这东西可能会脱落在耳道里。不要使用任何种类的小棍棍、。
2、将灯芯绳放进小儿的耳朵里。灯芯绳湿润时将它撤出。
3、再用1清洁的灯芯绳来做替换。每天最少3次重复进行这些步骤,直至耳朵不再弄湿并且没有脓液从耳中流出为止(通常需天)。
4、如何正确清算宝宝耳屎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频繁的给宝宝掏耳朵,一个月左右清算一次或宝宝感到耳朵不舒服才需要处理,平时不要掏耳朵。
1、一般情况下,宝宝的耳屎清晰可见,也很柔软。这时候可以找一块柔软的纱布弄湿卷成一条儿,渐渐伸到宝宝耳朵里转一转,就可以到达清洁的目的。
2、每次洗完澡,可以对宝宝的耳廓以及耳洞0.5厘米以外的区域进行清算,保持耳廓以及耳道外侧干净。
3、准备一个卫生棉球,沾取耳药水(3%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溶液、,趁宝宝熟睡时塞到耳朵里,2小时左右转动棉球再取出,可以将大部分耳屎带出来。
4、耳屎较硬的情况下,可以先用香油或凡士林先进行软化,再用儿童专用的细棉棒掏掏耳道外面的耳屎。也可以滴一两滴耳药水,过几分钟后再用儿童专用细棉签清算耳道。
5、如果宝宝耳屎分泌过量,而且平时不大注意浅层的清洁,也容易造成外耳道阻塞,洗澡时没注意水份进入,就容易引发耳道炎症。但切忌用棉签或尖锐物品给宝宝清洗耳道比较靠里的耳屎,缘由就是宝宝的耳道比我们大人短很多,很难把控安全,最好请儿科医生给宝宝清算。
北京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治疗白癜风中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