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16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常亚飞)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不同的机构发布房企排行榜。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排行榜的名目越来越多,排行榜的名单也越来越长,甚至还会出现“数据打架”的情况,同一家企业在同一名目不同榜单的排名相去甚远。业绩注水花钱买榜,名为榜单实则软广,甚至将房企进行排名的知名机构被曝光是“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对于房企排行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房企排行榜究竟有什么“猫腻”?
目前,房地产行业比较知名的榜单由易居中国旗下的克而瑞研究中心、上海易居地产研究院、中国指数研究院、亿瀚智库等第三方机构发布。这些评测机构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从拿地、销售、净利润、负债和融资等不同角度对房企进行排名。然而近期有媒体记者将这些排行榜进行对比,却发现存在着较大差异。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中指控股、中国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榜单上,近来屡屡抛售资产、债务缠身,且被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的泰禾集团,名列第31位。而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强测评研究报告》中,泰禾集团非但没有进入强,甚至在整个榜单中都难寻踪影。
和泰禾类似,浙江佳源集团在中国指数研究院百强榜单上位居38位,但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榜单上却消失了。此外,在中国指数研究院今年的榜单上,不少知名企业也都不见踪影,如年销售额位居行业第8的新城控股地产、知名房企金地地产等。
从事房地产行业多年的耿先生告诉中国之声记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房企给机构的数据不一样,存在数据注水,更大的可能是,房企与榜单发布机构存在咨询合作关系,也就是常说的花钱买榜。
耿先生说:“一般说的榜单是房企的规模榜单,是房企实力排名的象征,反映的是房企合约销售的金额,卖了多少钱的房子。房子的合约销售金额在每家房企的财报里都会体现。但财报是次年的3月份才会出,而这个榜单是在本年年底就会出来。因为财报数据是公开的,一对照,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有水分)。但是又因为房企的操盘规模、统计口径,还有涉及并表的问题,所以数据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就催生了这样的(榜单)市场,其实榜单在业内是一个明码标价的生意。”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中国之声记者,一些榜单机构甚至会以要挟或者威胁的方式要求房地产开发商以广告等形式购买榜单排名。张大伟说:“我所知的大部分的房企,特别是企业排名大概在50到名的中型房企,每年花费购买房企榜单的金额就超过千万元。每家企业都会超过千万元,这个总金额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榜单是房企最好的广告,但里面大有门道,对于一些小房企而言,并非越靠前越好,而是有几个关键的门槛。耿先生说:“尤其对一些中小型房企来说,比如百亿规模的要冲击千亿规模。这个榜单有几个关键位置是比较花钱的,比如第10、20、30、50、。因为这是一个相当于门槛的东西——跨进去了,你就是百强房企、TOP房企;跨不进去,对房企没有什么意义。”
此外,排行机构的权威性也存疑。根据民政部年公布的第九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显示,注册地在香港的“中国指数研究院”赫然在列。16日中午,记者在公安部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