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进入秋季,
天气忽冷忽热的,
很容易就会让人着凉感冒。
尤其像今天早上的天气,
就成功地骗到了小岛,
(貌似阳光明媚,
实则凉风习习。)
现在的小岛已成功地沦落为鼻涕虫。
讲真,
这天气逐渐变凉,
很容易让宝宝受凉而流鼻涕,
不过这流鼻涕,
家长千万不要轻视,
更不可把它当作简单的小感冒,
因为有些病也是会披着感冒症状的外衣的。
11个月大宝宝低头流“涕”3岁女童小文(化名)11个月大时,家人发现她一低头,就有清水样液体从右鼻孔流出。由于感冒流鼻涕在孩子身上很常见,起初小文父母没有太在意。小文越长大,流出来的液体越来越多,睡觉时把枕头都弄湿一大片,并且还伴有发烧、咳嗽、头痛、呕吐等症状。医院一直以“肺炎”抗感染治疗,虽然发烧咳嗽等症状有所缓解,但病情反反复复。
后经诊查,小文患的是罕见的“先天性内耳畸形并脑脊液耳鼻漏(右)”。由于其内耳存在先天缺损,导致脑脊液直接从内听道经前庭及镫骨底板漏口漏至中耳,再经咽鼓管漏至鼻咽部。当她抬头时,脑脊液就会从口咽部流出,低头时则会从鼻孔流出。躺下来时脑脊液就会从耳鼓膜的小孔里流出。
医生说,患者除了鼻漏、耳漏之外,其他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错当成“流鼻涕”。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还可能继发颅内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无独有偶,
再看下面这个宝宝,
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1岁宝宝耳鼻“流水不停”?
1岁多的宝宝俊俊自出生起就频频耳鼻滴水,误以为是感冒、急性中耳炎,甚至一度住进儿科ICU。
据俊俊爸妈介绍,宝宝出生时左耳听力筛查未通过,当时他们以为是“羊水堵塞”,过阵子就能好转。今年2月,俊俊快1岁时,爸妈突然发现他睡觉时左边上衣湿了一大片,再仔细一看,左耳有清亮的水样物不断的滴下来。宝宝低头哭闹时,左鼻也流出“清鼻涕”。
(网络配图)
起初以“感冒、急性中耳炎”进行输液治疗流“水”症状略有缓解。然而好景不长,随后孩子又出现高热、咳嗽、意识淡漠。病情危重时,急诊医生怀疑孩子“重症肺炎、颅内感染”,将其收入儿科ICU住院治疗,并下了病危通知书。
经过相关检查和会诊,最终,俊俊被确诊为先天性内耳畸形伴脑脊液耳鼻漏,并发了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在重症监护室治疗20余天后,他的危象虽然消失,但左耳鼻漏液并未完全控制。
看似和感冒相同,
实则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问题,
所以,
当家长的,
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流鼻涕一段时间了,
就不要不当回事了,
医院诊查。
另外,
不要以为这病只是幼小儿童的专利,
有些大人也是会中招的。
黎叔是一名出租车司机,16年前的一天,他在马路上开车,突然一个喷嚏,左侧鼻腔就流出了清水样的“鼻水”。他以为是偶感风寒,到药店买了药吃。然而,过了一星期,他却出现了高热、头疼、呕吐等症状,被医院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
经过治疗后,脑膜炎好转,鼻子流水也减少了。黎叔以为没事了,谁知在随后的时间里,这种情况隔三岔五便卷土重来,严重时甚至要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
(网络配图)
多年来,医院住院,医院的“常客”,反复的脑膜炎,也使得他的大脑萎缩,双耳听力下降。
黎叔犯病的根源在于空蝶鞍导致的颅底骨缺损。这是一种罕见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类型。破损的骨质上只有硬脑膜覆盖,当颅内压力增高时,如打喷嚏、便秘用力大便等,那一层薄薄的硬脑膜就会破裂,从而引起脑脊液鼻漏,而鼻腔内的感染源则通过破损的洞进入大脑,引起脑膜炎。
看起来好可怕的样子,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辨别流出的是鼻涕还是脑脊液?
专家提醒,经常无故流“清水鼻涕”伴有高烧呕吐,或为脑脊液鼻漏。需要注意的是:脑脊液耳鼻漏患者流出来的鼻液与普通鼻涕不一样,它是水样的,没有粘性,量较多,当低头或侧卧时可持续流出。
而据青年时报报道:“脑脊液和清水鼻涕从外观上看一样,无色透明无味。但认真观察还是能够辨别出两者的不同。当鼻孔流出的无色液体干燥后呈不结痂状,在低头用力、压迫静脉等情况下流量增加,都应考虑脑脊液鼻漏的可能。
至于要确诊是否为脑脊液,则要依靠葡萄糖定量分析。患者可以将鼻液收集起来进行化验,当葡萄糖含量在1.7mmol/L(30%)以上,则可以确认是脑脊液,普通清水鼻涕是在这个指标之下的。
各位宝妈们,
年幼的宝宝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
抵抗力弱,
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加上孩子无法准确表达病情,
很容易被家长所忽略。
小岛另搜罗了易被家长忽视的疾病,
供大家参考。
尿路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又称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由于细菌侵入尿路而引起的。事实上,尿感是小儿常见病,孩子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机率不低。据调查,此病占小儿泌尿系统疾病的8.5%,排名高居第四位。另外,尿路感染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尤高。女孩发病为男孩的3-4倍,唯有婴儿期男孩发病较女孩多。
被忽略理由
最多见的感染外在表现为发烧,常与易观察到的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联系在一起,转移了父母和医生的注意力,掩盖了泌尿道感染的实质。因此,婴儿尿路感染常易误诊。
家长该怎么做?
宝宝如果患有尿路感染也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所以哭闹、拒哺、烦躁不安可能就是尿道内不适、疼痛的表现;尿布需要不断更换,而每次排尿量却不多,可能正是尿频尿急的表现;会阴常见有尿布疹,尿布有臭味等,都可能是尿路有感染的特征。
这时候家长不宜给婴儿胡乱用药,就医院小儿科医生严格掌握。认真做好婴幼儿外阴部护理,每次大便后应清洁臀部,尿布要常清洗,最好不穿开裆裤,勤换内裤;多饮水,少喝糖水,多喝含碱性的饮料,可碱化小便,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如果男孩的包皮过长,应注意清洗,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必要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如发现病儿的尿路结构异常,医生会给予适当的矫治,如男孩包茎应做手术,此时,父母不应拒绝。因为畸形不除,感染则难以控制和根除。
斜视斜视是指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个目标,其中一只眼注视目标,另一只眼偏离目标,可能会看上去在“游荡”。两只眼位置发生偏斜。如果斜视不治疗,可能会导致弱视,即较弱的那只眼几乎完全不能使用。
被忽略的理由
很多时候孩子的眼睛在检查时可能看上去是正常的,因此医生可能不会留意到问题。还有由于新生婴儿的眼球可能会不同步,所以经常会被忽视。所以婴儿到3至6个月时,眼睛在大部分时候应该是同步工作的。
家长该怎么做?
家长应该定期给孩子做视力检查,也可以每周自己帮孩子做斜视检测。方法是在孩子6到12英寸的地方握住手电筒,检查光点在每只眼睛是否在同一处。如果光点不在同一个位置,那么就要怀疑是否患上斜视了。这时应该让医生做更深入地检查。
新生儿特别需要预防斜视,注意宝宝眼睛位置,不要使其长期偏向一侧。新生儿对红色反应较敏感,所以可在小床正中上方挂上一个红色带有响声的玩具,定期摇动,使听、视觉结合起来,有利于宝宝双侧眼肌动作的协调训练,从而起到防治斜视的作用。
中耳炎中耳发炎就是中耳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病。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有发生,它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
被忽略的理由
宝宝患了中耳炎,会出现发烧、哭闹、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的症状相似。不少家长会误以为是感冒。结果会延误治疗,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后果。
家长该怎么做?
宝宝患有中耳炎的话,通常会揉擦患耳的耳垂,还会躁动不安,不断摇头。如果是急性中耳炎还会有耳朵流脓的症状。另外,中耳炎严重时还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你发现宝宝总是不听呼唤,或是对你的呼唤没反应,那就要怀疑是耳朵感染,医院诊治。
需要注意的是,中耳炎大多由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认真做好宝宝感冒的护理,教会孩子正确的擤鼻涕方法,避免躺着喂奶。家长要细致观察孩子的症状,一旦发现中耳炎疑似症状,就应该及时给孩子做更详细的检查。
多动症多动症多发于儿童学前时期,活动量多是明显症状。多动症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为临床特征。
被忽略的理由
好动是儿童的天分,多动症儿童常做出不假思考的举动,易激惹,不顾后果,破坏东西。表现为幼稚、任性、自我克制力差、容易激惹冲动,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挫折感强。行为唐突、冒失;事前缺乏缜密考虑。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区分孩子是好动还是多动症。所以容易被忽视。
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行动常没有明确目的。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一点小事就喊哭闹,脾气暴躁,做事易冲动而不顾后果。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作业或上课时无法集中精神,主动注意时间缩短。学习困难。文字书写潦草难认,分不清左右、颜色、地点和方向,把词、字、句子念错或念倒。很可能就是患有多动症。
发现孩子患了多动症,家长不能够动则打骂、批评,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一般采取表扬和劝告相结合的对策。可以用表扬和小奖励来鼓励孩子。另外,还需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地纠正孩子的多动行为。
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只要孩子过得轻松愉快,就会减少发病的几率,千万不要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另外,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多吃些有营养的食物。
内容转载于口碑较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遮盖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