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读写月报解读著名作家陈新小说是

陈新中篇小说:“是”“非之问的教育之思

——以陈新的中篇小说《蝶变》《由浅入深的寂寥》而论

《读写月报》年第10期作者:薛丹岩

陈新的中篇小说《蝶变》由其另一个中篇小说《奔放的女生》拓展而来,小说主人公王恩玫曾经是一个热情、开朗、活泼的女孩,但她因为同桌小小的恶作剧而被怀疑是偷钱的小偷、好心扶起老人却被诬赖是推倒老人后逃逸的恶人。面对老师的不信任、家长的不理解,蒙受冤屈的王恩玫不仅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还陷入了自我迷茫的漩涡中,最后不得不改名、转学。小说末尾,真相浮出水面,王恩玫沉冤得雪的结局为小说带来了一丝温情的色彩。但其中所反映的教育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而中篇小说《由浅入深的寂寥》则是一出悲喜剧,作家陈新用幽默的笔致叙写了作为学生的“我”与老师罗莉之间妙趣横生、精彩纷呈的“斗法”。叛逆而机智的“我”对“巫婆”的种种做派十分不满,进行了机智的“反抗”与“斗争”。嬉笑怒骂中,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深切关怀。但同时,老师的否定与惩罚给“我”带来的创痛却让“我”难以忘怀。

在时间长河的冲刷下,更沉淀为了由浅入深的寂寥。这两篇小说共同呈现了某些家长及教师看似从正义出发、从爱出发,实质却抑制了孩子的发展,甚至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的教育现象。陈新替孩子们发声,呼吁教师、家长们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呼唤他们尊重、理解、信任孩子们。

一、惩罚教育的“是”与“非”:呼唤赏识教育的春天

《由浅入深的寂寥》中的班主任罗莉以及《蝶变》中的母亲都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爱之深,责之切”这一中国古训实际上正被应用于众多家庭及学校教育之中。毋庸置疑,几乎所有的老师与家长都对孩子有着深沉的爱和较高的期待,而孩子是正在成长发展的人,是不成熟的,那么老师及家长使用一定的惩戒措施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或者说,一些合理的惩罚行为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事实上,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和老师在言语和行为上难以把握合理的“度”,进而将这种惩罚演绎成了伤害。这些实质上造成了伤害的种种行为却被“从爱出发”的光环所掩盖。孩子们在这些伤害之下成为了沉默的受害者。

其一,言语及身体暴力。《由浅人深的寂寥》中,罗莉老师对于犯错的学生一向严厉以待,这种严厉往往意味着凌厉的怒吼,言语中更是多包含着“胡扯”“滚”等粗暴用语。更为严重的是,罗莉老师还动不动就用手或教鞭打学生。而《蝶变》中的母亲,更是经常对自己的女儿进行咬牙切齿的训斥。还在事情真相未明之时就动手打女儿的耳光。然而,这种看似是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而进行的惩罚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只是一种私人情绪的发泄。而并非是针对问题的合理惩罚,如《由浅入深的寂寥》中罗莉老师对“我”的批评。“显然,‘巫婆’心中的火气继续沿着何涛平惹恼她的惯性在蔓延,并势不可当地蔓延到了我身上。”而《蝶变》中的母亲给女儿王恩玫的耳光,也是在焦急、恼怒的情绪作用下的一个结果,而并非是在了解了事实真相后,就事论事的合理惩罚。在如此种种的暴力淫威下,孩子们除了惊悸、心痛之外并无他法。成为了受尽委屈的失语者,毫无尊严可言。

其二,故作权威姿态。在“惩罚教育”这一教育模式中,家长和老师是施教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于是,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仿佛是对权威的挑衅。作为权威者的家长与老师并不理解或者说并不愿意尝试着去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给孩子下定义,并将他们生拉硬拽回自己所期许的轨道里。如在《由浅入深的寂寥》中,罗莉经常将学生所犯的错误严重极端化。如“我”回忆到的“因为那上下两张薄皮磕碰出来的话刻薄得要命,对学生的评价也走极端——学生犯一个小小的错误,她会夸张成天大的事,理由还冠冕堂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小偷油,长大偷牛;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而在《蝶变》中,当母亲了解了女儿辛苦打工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买一个mp3在闲暇时刻放松心情时,非但不领情,还仍旧以权威的姿态发声:“我脾气很暴躁吗?我需要你去卖报纸给我买礼物吗?你一个学生,不以学习为重,却琢磨些别的歪门邪道,你说你能不让我生气,让我骂你吗?”同样,《蝶变》中处理“偷钱”事件的班主任李檀也仿佛是一个“操纵着‘联合国’发言权”的权威者,高举着所谓的正义之剑,在所谓的真相前咄咄逼人,在全班同学面前将王恩玫定义为“人品有问题”的坏学生,让她“别编故事了”。而没有给这个他所认定的“坏”学生任何翻案的机会。

“教育所能达到的境界取决于对儿童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怎样看待儿童,触及的不是教育的枝节问题,而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家长和老师无法正确地认识孩子才是惩罚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合理的惩罚教育是必要的,然而在对孩子根本不认可、根本不信任的前提下,惩罚教育必然会变质。变质后的惩罚教育所产生的弊病显而易见。首先,家长和老师在实行惩罚的过程中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尊严,当众羞辱、当众打骂都使得孩子陷入了窘迫、尴尬的境地,而这种情况下,真正产生惩罚作用的已经不再是惩罚本身。而是由惩罚附带而来的羞耻感和侮辱感。其次,在自尊扫地之后,不被理解也成为了惩罚教育模式下孩子们所面临的常态。往往是有苦难言,面对难以战胜的家长及老师权威,孩子们往往只能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他们的理由往往被认为是狡辩。他们的想法往往被冠以荒唐的前缀。不被理解的孩子们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压抑自己的想法。最后,惩罚教育中带给孩子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在不被尊重和不被理解综合作用下的不被信任的感觉,陷入冰冷而无解的漩涡之中,对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产生怀疑。

本来,“惩罚”只是教育中的一种手段,却被扩大演绎成了一种模式。而这种畸形的模式只会使得孩子们压抑、痛苦甚至窒息。《由浅入深的寂寥》中,置身于班主任的惩罚教育罗网之中、充满了反抗精神的“花木兰”袁倩,进行了一次次的反抗,与班主任“斗法”,但多年之后却仍旧难以抚平班主任带给她的悸痛,在触景之后依旧伤情。而在《蝶变》中原本活泼、善良的王恩玫在面对“偷钱”“推倒老人”等强加的罪名时,班主任和母亲表现出的不信任使得王恩玫面临更为彻底更为冰冷残酷的打击,将她推入自我迷茫的冰冷漩涡。在这种种弊端之下,使我们更加呼吁赏识教育的春天尽快到来,使得教育在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合理而良性的发展。

二、应试教育的“是”与“非”:呼吁素质教育的切实发展

当前。考试仍旧是我国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考试本身是遴选人才的一种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平台。与此同时,考试制度对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联系的日益密切,便出现了以考试为中心、屈从于考试的应试教育。“我们对应试教育的一般理解是在日常教学中。围绕考试的内容进行,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唯一的目标,其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应试上。”诚然,我们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学生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规范性训练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应试教育所呈现出的种种弊端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mrc.com/zlff/13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