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陈佩斯、老赵、范伟等老一代小品人逐渐淡出电视荧屏,越来越多的喜剧新人也争相涌现,其中开心麻花、贾玲团队、老赵弟子团队、贾冰团队四大喜剧新势力慢慢继承了老一代人的衣钵,也扛起了小品舞台艺术发展的大旗。
与此同时诸多喜剧竞技节目也纷纷出现,表面上百花齐放,但好作品却并没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绝大部分小品只是表面文章,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其中最受观众诟病的,便是“小品煽情”的问题,网友甚至调侃“小品已进入催泪时代”。
其实这个问题很早以前就在观众群体中引发不满,皮哥印象中应该是从《欢乐喜剧人》节目开始引发观众集体讨论,此后历年春晚中诸多小品的煽情也引发了网友吐槽。
在皮哥看来,这种小品发展的瓶颈,追根究底,主要在于以下四大方面。
一、煽情本质是因为创作者灵感和能力的匮乏
一般“煽情”的部分往往是在小品结尾部分,通过台词上的直接渲染,“逼迫”观众鼓掌。
创作团队如此设计,表面上是想赢得观众共鸣,同时表达自己作品的“家庭或人文”主题,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想用观众情绪上的升华来使作品在结构上变得完整,以显示我们这个作品“完成”了,本质上还是创作灵感及能力的匮乏。
但从实际效果来说,绝大部分适得其反,有些作品前面主要部分极尽搞笑,已赢得观众认可,但最后强行添加的煽情结尾反而让人生厌,这种现象尤其在春晚最为常见。
客观来说,有创意、能让观众爱不释手的小品这几年是真的少见,除了开心麻花的作品一直尽可能保留自己的话剧爆梗风格外,也就贾冰的作品能让人耳目一新,其中贾冰团队表演的《贾总的演讲》堪称近5年最佳小品,近半小时几乎无一老梗,再加上其本人独具一格的表演能力,每一个包袱都发挥出了最佳效果,贾冰本人也被视为新生代力量的中流砥柱,论实力和观众的期望值都不输沈腾。
二、观众看小品的目的是“笑”,不是“哭”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最想看到的小品往往是那种没有任何思想、情感包袱的舞台小故事,就如同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主角与配角》,本山大叔表演的《牛大叔提干》、《不差钱》等,因为本质上小品是一门表达幽默的语言艺术,观众想要的也很简单,能让我笑就行,但如果强行灌输“正能量”、“情感教育”,这就与观众看小品的原始需求背道而驰。
三、某些综艺节目“畸形”的评比标准
虽说“不要煽情”这个道理是所有人心知肚明的,但在近几年诸多小品节目中,我们还是看到“煽情”作品越来越多。
作为表演者本身自然也明白煽情不讨好,但很多喜剧竞赛节目还是鼓励表演团队要和社会、情感、人文主旋律相挂钩,毕竟节目制作团队也有自己的上层考量。虽未直接明说,但从某些喜剧综艺的投票上可以看出来。
例如在历届《欢乐喜剧人》节目中,开心麻花团队表演的作品往往都是不走煽情路线,本身开心麻花也有着极强的包袱创意、剧本编排能力及舞台效果设计能力,他们会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逗笑观众。
如常远主演的《地铁故事》、《地铁故事二》,前者讲述一个小伙子为替陌生人保住钱而不肯让座的故事,后者讽刺的是地铁里乘客不愿让座的不文明现象,这两个作品包袱不断,每一个配角都极为出彩,看得观众捧腹大笑,主题、结构也完整,但实际排名却不如人意,反而其他表演者煽情的小品拿了更高名次,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四、煽情不是不行,但不能生硬
当然也不是煽情了就一定作品不行,贾玲表演的《你好,李焕英》也是典型的煽情作品,但却一夜间收获了无数观众的眼泪,并被称为贾玲迄今最好的小品。
作品表达了贾玲对自己去世母亲的怀念,客观来说这是一个很套路、结构化的剧本,台词直接不遮掩,情绪倾泻而出,但因为源于表演者真实经历,再结合场景搭配、配乐歌曲、演员表演的加成,使得作品直接击中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所以煽情也不是一定不行,只是不能生硬,需讲究方法,才能脱颖而出。只是这样实在是太过费时费力,绝大部分表演者都会望而却步,还不如随便煽情下来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