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电诱发电生理技术评估人工耳蜗术后听阈研究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18卷6期

电诱发电生理技术评估人工耳蜗术后听阈研究进展

黄宇童潘滔马芙蓉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临床医生与听力师发现耳蜗植入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与调机和康复训练密切相关,术后评估因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听阈评估是耳蜗术后评估中基础而重要的内容,医师需要测试开机后患者的“心理物理学阈值”(T值)与“最大舒适阈值”(C值),以此为参考进行反复调试,直到设定出清晰而舒适的程序,才能让患者逐渐适应声音,进一步进行康复训练。主观行为测听被认为是听阈评估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由于对听觉皮层发育认识的逐渐深入,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年龄越来越小,他们无法准确表达对声音的感受,听阈评估往往需要采用行为观察测听、视觉强化测听、游戏测听等方法。这类测试需要小儿的主动配合和测试者的主观判断,患者年龄、成熟程度和测试者的经验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导致测试主观性大、花费时间长。因此,临床上对这类无法配合的患者,在评估时往往需要辅以客观评估方法,它们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准确性、缩短检测时间[1]。

目前主要的电生理检查手段包括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镫骨肌反射阈值(SR)、听性脑干反应(ABR)、中潜伏期反应(MLR)、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AEP)等。由于人工耳蜗患者具有植入电极,术后电生理多可采用电诱发(Electricallyevoke)的方式测试,将诱发及记录设备与耳蜗设备连接后即可进行。与传统声场刺激相比,电刺激省略了外耳、中耳的部分传导过程,因此其部分波形的潜伏期较短,除此之外波形基本上与声刺激无明显差异;而电刺激操作相对简单,且对测试环境及设备的要求较声场刺激低。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部分电诱发技术的波形需要主观判读,不能做到绝对客观;短潜伏期反应易受电刺激伪迹干扰;不同电刺激模式下的听阈有差异等。其中研究较多且临床上已有一定应用的电刺激诱发检测方法为ECAP、ESRT与EABR,而针对EMLR和CAEP的研究较少,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将针对这些电生理检查在术后听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逐一阐述。

1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evokedauditorynerve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mrc.com/hbzz/1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