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患病症状
治疗方法
后遗症
疾病诊断
预防方法
饮食保健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听得见ne听得好

“医生,最近老师跟我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自己搞小动作不听课。语言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同龄孩子,说话常常是口齿不清。”

张女士带着7岁的欢欢到重庆医院就诊。当听力中心负责人徐洁副主任医师拿到检查结果后,她向张女士抛出下面的问题↓↓

“孩子出生时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吗?筛查通过了吗?”

“听得见”不等于“听得好”

原来,欢欢出生时就因新生儿筛查未通过后明确有听力障碍,但是其父母“观察”发现孩子对声音有反应,听见大声的动静也会同其他孩子一样有反应甚至咿咿哇哇的叫“爸爸妈妈”,于是对筛查结果并未放在心上。过后几年,医院复查听力,但一听到医生建议佩戴助听器就内心抗拒,老想着孩子现在小,带助听器会不习惯的,治疗的事情就再缓缓吧。可事情并不如人愿,随着时间推移,由听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注意力无法集中、语言能力跟不上等,让欢欢与其他小朋友有了明显差距。此时再来求医,医生只能表示:“孩子已经错过了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现在即使佩戴上助听器语言能力也有可能会落后,而且对心理性格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听到这里,张女士内心懊恼不已,只因自己的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竟让孩子受到了如此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终身。

新生儿听力筛查”大意不得,事关孩子终身

医院听力中心负责人徐洁副主任医师介绍道:“像欢欢这样的,医学上称为‘先天性听障儿童’,听损程度为重度,由于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足够的听觉刺激,不仅会影响语言、智力、情感、心理等发育,还会影响社会交往能力。在此提醒家长,不要因为盲信‘贵人语迟’而导致‘因聋致哑’。”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0-7岁的听力残疾儿童约有80余万人,每年新生听障儿童2-3万。先天性耳聋发病率为1‰—3‰。

因此家长要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引起足够的重视

筛查一旦确诊“听力障碍”

就立即干预才能把握最好的康复机会

不要等到错过黄金语言发育时期才慌乱就医

同时还要认清

“耳聋也分程度”

并不是完全处于无声世界才叫耳聋

儿童即使是轻、中度耳聋也要及时治疗

记清筛查时间,警惕损伤新生儿听力的高危因素

新生儿听力筛查分初筛和复筛

初筛时间:出生48小时左右进行初筛;

复筛时间:初筛未通过,出生后42天内进行双耳复筛。若复筛仍未通过,出生后3个月内需转至上级儿童听力诊断机构进行确诊。

新生儿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

(1)母亲在怀孕期间使用过耳毒性药物;

(2)母亲患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弓形体引起的宫内感染;

(3)出生体重低于克;

(4)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低于4分;出生后5分钟Apgar评分低于6分;

(5)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住院超过24小时;

(6)机械通气时间超过5天;

(7)患高胆红素血症;

(8)患细菌性脑膜炎;

(9)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10)有听力障碍家庭史;

(11)临床上怀疑存在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症,如常见的Usher综合症等。

儿童应建立听力保健档案,0-6岁每年随访一次

新生儿听力筛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听力如同视力一样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从而发生损失下降的情况,因此新生儿听力筛查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另外,由于儿童的表达能力有限,无法向家长清楚描述自身感受。所以针对学龄前儿童(0-6岁)建立听力保健档案很有必要,一年一次的听力随访可以有效监测儿童听力情况。

单侧耳聋患儿也需警惕

徐洁副主任医师指出,单侧耳聋和迟发性听力损失也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

诸如许多单侧耳聋患儿,到了学龄期,孩子才主动说一只耳朵听不到声音,这对孩子判断声源定位以及噪声环境下听声都有影响。所以对于筛查一侧耳朵未通过的家长也需要警惕;两项听力筛查均通过,家长也不能万事大吉,需警惕像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简称LVAS)这样的迟发性听力损失,也就是说,有的宝宝出生时听力筛查通过了,但慢慢长大后才出现听力下降,所以平时也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mrc.com/hbzz/12061.html